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干混砂浆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正文内容

江山水泥莲花糖工厂已去记忆藏

发布时间: 2016-10-25 16:25:45   工作方式: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江门甘化厂的厂名由周恩来总理题写。

 

至今仍保留的部分江门甘化厂建筑。

 

原标题:江山水泥莲花糖工厂已去记忆藏

20世纪初,江门开放现北街地段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江门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不断积淀,逐渐建成了一批当代奠基性的工业厂房,如江门造纸厂、江门造船厂等。新中国成立后,江门依托历史资源和自身优势,又建起了江门甘化厂、江门水泥厂等。这些企业曾“红极一时”,铸就了江门工业的自豪与底气。

日前,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举行的南岸印迹潮人径贯通仪式上,很多市民对当年热闹的工业生产情景颇为怀念。前来参加活动的外海街道居民陈先生感叹:“南岸印迹潮人径将这些工业遗址‘串起来’,对年轻人了解历史很有帮助。”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严建广

江门造纸厂

曾是全国四大造纸厂之一

由华侨余觉之创办,于1913年投产的江门造纸厂,是江门市资历最老且规模最大的侨资企业,也是江门工业历史的旗帜。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江门造纸厂成为当时我国四大造纸厂之一。

说起纸厂的“威水史”,在工厂工作了36年的铲车班班长李兆鸿如数家珍。“辉煌的时候,厂里有两三千人,除了甘化厂规模最大的就是我们厂。我们有铜版纸、白板纸、打字纸、无碳复印纸等几十种纸,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这里买纸。”

如今,江门造纸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年9月19日,随着一声巨响,江门造纸厂最后一根烟囱随之倒下。除了因被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建筑外,江门造纸厂其他工厂设施已经逐渐被拆除,这里已成为住宅小区的建设工地。

江门造船厂

所造船12级台风吹不坏

建于1954年的江门造船厂,同样位于江门河边上,由当时多家私营船厂组合建成,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是江门最早的造船厂。


江门造船厂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最大规模,船也开始出口外销,吴家华在1983年担任副厂长。他至今都记得,有一次将船出口到柬埔寨,在南海时遇到大台风,“拖船公司弃船了,因为根据国际航运法,12级台风就要弃船,我们的船被风吹到越南岘港,但船的结构完全没有被破坏。”吴家华说,“我们当时生产的一个拖轮,还拿了国家金龙奖。”

受诸多因素影响,江门造船厂经营逐渐陷入困境。1999年,船厂被民营企业全资收购,但是到了2015年,该厂就结束了生产。今年江门造船厂正式启动改造工程,改造后这里主要将作为商住用途,并保留了船厂内的两个大吊机以及一栋临河建筑,作为江门工业的见证。

昨天,记者来到江门造船厂采访发现,在几个月前,工厂里还随处可见的旧厂房、住宅楼等已经几乎拆除殆尽,留下一片片废墟;所幸的是,透过保留在江门河边的码头、船坞和管子车间等建筑物,还能让人联想到江门造船厂当年的辉煌。 

江门水泥厂

首创道路水泥承重千吨货柜车

在江门河两岸众多有影响力的老工厂中,建于1970年的江门水泥厂是最年轻的,但它也有着同样辉煌的历史。从建厂的108人,到后来的近1000人,当时具中专学历的就有148人,造就了20世纪80~90年代的企业辉煌。当时生产的“江山牌”水泥最有名的是道路水泥,属全国首创。

“江门水泥厂研制产品有个新思路——人无我有。” 1986年至2008年任江门水泥厂厂长的黄文雄介绍,当年带着创新的思路,江门水泥厂邀请国家建筑材料研究院担任技术顾问,研制出道路水泥和膨胀水泥。过去的水泥最多只能承重100吨的东风汽车,而江山牌道路水泥可承重1000多吨的货柜车!江门市区建设路和蓬江桥南的道路,用的就是江山牌水泥,抗压耐磨,从20世纪90年代建好至今,路况仍然良好。

但是,随着江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江门水泥厂也没有躲过被淘汰的命运。不过,相比之下,江门水泥厂的建筑保留还比较完整。目前水泥厂旧址上遗留有大量大型水泥生产设备及建筑、水泥窑、遗留的少量管桩和生产设备;工厂内全部为水泥外墙的建筑物,一栋一栋安静地竖立在河边,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江门甘化厂

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厂名

如今来到江门甘化厂门口,仍可以见到周恩来总理当年亲笔题写的“江门甘蔗化工厂”七个醒目的大字。这是江门甘化厂当年在国内工业项目中显赫的标志。

和江门造船厂同一个时期的江门甘化厂,前身是北街糖厂,1955年即开始筹建,1956年破土动工,1957年投产。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北街糖厂与江门纸浆厂合并,更名为江门甘蔗化工厂,周总理亲笔题写了厂名。江门甘化厂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是当时引进规模最大、我国首次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建设成功的项目,其出产的“莲花牌”白砂糖是当时举国闻名的产品。

与江门甘化厂一路之隔的甘化邨就是当年甘化厂为职工家属们专门建设的居民区。如今,提起甘化厂,这里的老人家总有说不完的话。“我是广州人,1961年来到江门甘化厂工作,开始在车间,后来到甘化厂小学,一直干到退休。”苏姨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厂是亚洲最大的糖厂,生产最忙的时候厂里有四五千人。”

江门甘化厂一直都是江门的经济支柱,从特殊时期的建厂开始,多年来为江门的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可惜,在新的历史时期,甘化厂也逐渐衰落。2010年,江门甘化厂便已确定列入江门蓬江区“三旧”改造项目范围。如今,江门甘化厂内,除了河边的码头和制糖厂等部分建筑还保留外,其他的建筑也已经几乎拆除完毕,暂时保留下来的建筑则矗立在废墟之中。

留住记忆

打造“南岸印迹” 重塑工业文脉

江门造纸厂、造船厂、甘化厂、水泥厂……这些被称为江门旧工业时代的企业,它们的“威水史”铸就了江门这座城市的自豪与底气。岁月的变迁,使它们的荣光不再,但作为江门的工业遗址,它们代表了江门百年工业遗韵,它们也给新时代的江门人留下诸多记忆与思考。承载着这些历史遗迹改造“重任”的“南岸印迹”项目由此而生。


根据《江门市江海区南岸印迹发展策划(2015-2030)》,“南岸印迹”将重点结合江海区内11处工业旧厂址,以“品味江门百年厂韵、感受江海创意活力”为主题,融合江门河两边蓬江-江海两区的特色自然人文风光带,以打造珠三角西岸工业遗产旅游区。

记者从江门市城乡规划局也了解到,为使“南岸印迹”这一承载着江门近代工业文明的活化石焕发生机,规划拟将“南岸印迹”特色工业建筑活化成“工业遗址公园”。近期用潮人径系统地串联沿线公园绿地和工业遗址(甘化厂、水泥厂、江门纸厂、船厂),给公众宜人舒适的慢行体验,建设公园城市,创国家森林城市,创优质生活圈。“南岸印迹”潮人径以联山、联江、联城、联遗迹为总体思路,达到遗迹、山水、文化共生。

“工业遗址是城市记忆的珍贵印迹,城市文脉中的元素,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活化使之重生。”谈到“南岸印迹”项目的意义,江门市长邓伟根曾如是说。